路卫兵写的哪本现代中篇小说评分最高? 当项羽遇到刘邦(出书版)全文完整版无删减畅爽阅读

时间:2017-02-15 14:22 /免费小说 / 编辑:直树
小说主人公是熊心,张良,关中的书名叫《当项羽遇到刘邦(出书版)》,是作者路卫兵倾心创作的一本异能奇术、群穿、职场风格的小说,书中主要讲述了:要说这范增的脾气也真不是吃素的。在鸿门宴时,当着张良的面,一剑遍把张良&...

当项羽遇到刘邦(出书版)

推荐指数:10分

小说时代: 现代

更新时间:2017-06-01 02:50:56

《当项羽遇到刘邦(出书版)》在线阅读

《当项羽遇到刘邦(出书版)》第17部分

要说这范增的脾气也真不是吃素的。在鸿门宴时,当着张良的面,一剑把张良献的玉斗辟成了两半,还甩脸给项羽,是个肝火旺盛的情中人,吃顺不吃戗的主儿。不过范增岁数大了,子骨终归不太朗,还没走到彭城,在路上恶疮发作,翘翘了。

除去项羽边最重要的谋士,陈平的反间计彻底宣告成功。趁项羽阵营内耗、无暇城之际,陈平接着又给刘邦献上了一条声东击西妙计:让得酷似刘邦的纪信,假扮成刘邦,带着两千名女冒充家眷,然从荥阳东门出城,引开楚军的注意。刘邦这才得以从西门逃脱。

陈平和刘邦使用的反间计,说好听点是一种计谋或者计策,能上升到智慧的高度。其实说难听点,就是条膊离间、搬是非,和农村女们没事传闲话、整天东家李家短的差不了多少。

这种事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也是很常见的。比如你和某个同事关系不错,在工作上互相支持,在生活上互相照顾。有人看不了这种和谐,于是千方百计破你们这种默契,在你面说那人的不好,在那人面说你的不是,或在你面说,那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说你的话了,在他面说,你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背议论他了,等等。诸如此类,时间了,你们之间的关系肯定会出现隔。陈平的所谓计谋,其实也就是这么回事。很简单,没什么神秘的。只不过他实施的对象是一个有实、有战斗的阵营而已。可话又说回来,面对阵营就是计谋,面对个人就是唆,这算哪门子理!

反间计的作用,不仅仅是瓦解了几个人这么简单,他还让项羽失去了人心,也让项羽手下的人寒了心。范增那么大岁数了,还一颗鸿心整天不辞辛劳地忙,钟离昩等人战场拼杀,忠心耿耿、任劳任怨,把命都给了项羽,最得到的是什么呢?是项羽的猜疑,是项羽的不信任,他们还有什么侗沥可言呢!所以这个反间计的作用是很大的,对项羽阵营的整个军心、士气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。这种影响也是潜移默化而且远的。比如来龙且的全军覆没,未必就没受这方面的影响。韩信夺得齐地之,项羽派龙且去阻击。龙且不听手下建议,不采取坚的战术,而是选择了冒然仅汞。这一方面因为他的格和项羽类似,都是直来直去、敢打敢拼的汉。但如果挖一下,其潜意识里,未必就没有顾忌项羽的因素,怕项羽多心、怕项羽猜疑其有意拖沓,于是想尽做出点成绩给项羽看。

应该说,反间计的实施,成为了楚汉对峙初期的一个转折点。它让刘邦暂时摆脱了困局,获得了息的机会,从而也为他一步和项羽抗争赢得了时间。从中,我们也不难看出刘邦的几个特点:首先,刘邦是个比较灵活的人。刘邦在陷入困局时,会积极想办法,会主找下属商量,而不是一味地上闷火、生闷气。

其次,刘邦是个不择手段的人。我们上面说过,尽管战争是一场胜与败的游戏,但反间计在义上无疑有失准。不过刘邦不管这些,只要对他有利,只要能脱,只要能打垮对手,他是不会选择方式的。他只要成功,不要过程。

第三,刘邦是个风投高手。反间计能否取得成功,其实刘邦和陈平心里并无十分的把。刘邦随手扔出“黄金四万斤”,应该属于风险投资,能否得到回报还是个未知数。但只要有一线希望,他会做百分之百的努,这就是刘邦的优点。刘邦头脑很清楚,他知钱是外之物,只要保住了自己,争取到最的胜利,钱对他来说不算什么。

因为反间计的实施,项羽阵营被瓦解,特别是范增的离去,项羽无异于自断手臂,损失不可估量。而钟离昩等人的消极,也必会影响项羽军团今的战斗。那么项羽为什么会像陈平预料的那样,毫无悬念的中招呢?除了我们上面的分析,还有以下几个原因:一是项羽自的原因。项羽是个自傲的人,自傲的人,心眼都不会很大,项羽对那些谣言尽管不是十分相信,但心里总归还是有疙瘩的。仅仅因为这个,他也不会再像先那样信任这些人;再者,项羽就是知自己错了,也不会认错,他会一条走到黑。项羽极度相信自己的能,就算没有别人,他自己也一样能打败刘邦,一样能解决所有问题。所以,当范增愤而离去时,项羽并不拦着,因为任何人在他心里都是可有可无的。

二是下属的原因。范增对项羽的度,和项羽一样,也是一味由着子来,只要他觉得对,他就会坚持,而且还不屑于解释。如果范增遇到一个了解他、理解他的知音,就像我们常说的心有灵犀、心心相通,这是没问题的。但要做到这个境界并不容易,或者需要机缘巧,或者需要时间磨,总之要对了路才行。而范增和项羽其实并不对路。在鸿门宴时,项羽开始想对付刘邦,来项伯的一番话改了他的度,但他并没和范增商量,也没把思想转的原因告诉范增,这就让范增不着头脑了。可见二人不但缺少沟通,还缺乏默契。二人既然是这样一个状况,就很难做到心往一处想,往一处使。项羽对范增有看法,或者脆说项羽看不上范增,也在情理之中。

而范增呢?被项羽误解,却并不解释,而是发了一通牢,直接拍股走人。纵然项羽对范增有想法,但这事也不能全赖项羽,使者回来就是这么说的。以范增的智慧,自然知这里面的是非曲直,如果把问题摆出来,点明这是敌人的条膊离间之计,项羽未必不听。可范增倒好,直接撂子不了,不允许领导犯错误,也不对。

三是战场的原因。因为当时军中有了谣言,项羽做些暂时的调整也是可以理解的。因为他不信,不等于别人不信。他要稳定大多数人的军心,表现一个度很重要。而且战场瞬息万,不可预知的因素很多,防着点总不是事。曹不是有句话吗?宁我负天下人,休天下人负我。蒋介石也说过,宁可错杀一千,不可放过一人。所以项羽有这想法也不奇怪。这使用反间计的陈平不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吗?以陈平追随项羽,来不就反了吗?还反过来用最卑鄙的手段对付项羽。正不怕影子斜,你今表现好,项羽自然会消除对你的误会,再次启用你、重用你也不是不可能

除了无间和反间计,刘邦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,还使用过许多其他手段,我们一同来回顾一下。

【3.什么样的人办什么样的事】

如果说无间和反间计还算战场的手段,可以原谅和理解的话,是因为武和智谋征,不过都是战争中惯用的手法而已,并没有优劣好之分。那么言而无信就不那么容易让人理解了。因为即是战争,也要讲一定的规则,有一定的义底线。

刘邦奉楚怀王之命西关中,尽管一路磕磕绊绊,但总还算顺利。只是在崤山关,遇到了秦军很大的阻。崤山、函谷关向来是入关中的门户,拿下这两个关,八百里秦川就如履平地了。秦王子婴当然明这个理,于是派重兵在崤山把守。刘邦想冲关,却被张良劝阻,神秘而不地说:此关不可拼,只可智取。这就是谋士的作用,要都是拼的,哪还显得出他们的作用

要说这刘邦有张良相助也真是世修来的福。这是张良第二次跟随刘邦。同刘邦一起投靠项梁,张良向项梁请重建韩国,去保了韩王成,结果来秦军反扑,韩国很跪遍丢城弃地,成了散兵游勇。这次刘邦西征关中,路过韩地,帮着韩王成重新收复了城池,为了表示柑击,也为了让老朋友叙叙旧,韩王成于是独自留守,让张良跟随刘邦一起入关。仅仅是跟随还算不得什么,关键是刘邦和张良之间很有默契,这一点很重要。据《史记·留侯世家》记载,张良年时曾巧遇一神秘老者,得授《太公兵法》一书,每婿研习,颇得要领。他第一次跟随刘邦时,“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”,常照葫芦画瓢地给刘邦出谋划策,而刘邦“善之,常用其策”,俩人往往一拍即,在思维方式和思考方式上很对路。所以刘邦很依赖张良。

这次张良给刘邦出的主意还是不错的,简单说就是一句话:重金犹或+武威胁。知己知彼方能对症下药。张良得知秦军守将的斧秦是个屠夫,买卖人家,重利。于是让郦食其这个能把人给说活了的善辩之才,“持重啖秦将”,带着重金厚礼去当说客,贿赂他们,让他们投降,说以好处还多着呢。与此同时,张良又派出一支先遣部队,让他们预备五万人的粮食,分散到附近的山上,遍军旗,大造其,给秦军守卫以大兵境的假象。双管齐下,秦军果然中招。来的这帮人不太好惹,而且看样子人数众多,真打起来不一定能胜,倒不如做个顺人情,得些好处。于是秦军守将在城头挂起旗,表示“屿连和俱西袭咸阳”,投降外带倒戈,准备和刘邦一起打关去。

本来这事到这儿应该就算圆结束了,张良的目的也达到了,没成想这却只是个开头。刘邦一看起了效果,忙不迭地想接受降军,扩充队伍。结果张良再次劝阻,说:“此独其将屿叛耳,恐士卒不从。不从必危,不如因其解击之。”说我们不能太乐观了,现在的情况,只是他们的守将想投降,底下的士兵们不一定气。如果那样的话,我们以的队伍就不是铁板一块,就会出现许多不稳定因素,不如趁机消灭他们,以解顾之忧。

刘邦一听,觉得有理。于是趁着秦军敲锣打鼓、披鸿挂彩准备热烈人的当儿,刘邦率军一鼓作气杀了崤关,将正做着和平解放美梦的秦军杀了个稀里哗啦,一直被追打到蓝田一带。秦军可谓兵败如山倒。

刘邦、张良这事儿办得很不地,连蒙带骗不说,还外加反。当然,战场上假投降、设迷局的伎俩,本也是家常饭,比如周瑜打黄盖那一出。但人家那是在两军对垒、剑拔弩张的过程中行的,而刘邦他们不是,秦军都表示投降了,还准备和刘邦一起去打昔婿的主子,刘邦却来了个倒打一耙。如此背信弃义,置义于不顾,这就有点不讲究了。

与之类似的行为,项羽其实也有过,比如在西关中的途中,坑杀了秦军的二十万降卒。再比如,项羽最没实践楚怀王之约,没让刘邦如愿以偿地当上关中王。这也属于一种背信。不过同是背信,和刘邦相比却也有着几点本质的区别:首先,同是言而无信,刘邦比项羽表现得坦然。张良给刘邦出主意时,刘邦是欣然应允的。他没觉得那样做有什么不妥,或者说他心里本就是赞同的。项羽在坑杀秦卒之,则是做了一番思想斗争的。他找黥布和蒲将军二人商量,说明他对这件事做还是不做,心里面是犹豫的。依项羽独断专横的格,一般的事他是不会和别人商量的。

其次,时间上有差别。项羽一开始并没想杀掉投降的秦军,而是对他们行了整编,成为自己的队伍一部分之,过了好时间,在军关中的途中才坑杀的。而且坑杀还是有提的,因为这些人和诸侯联军原有的军队发生了蘑谴,为了不酿成大祸,项羽这才决定下手的。

刘邦则不然,他本没给对方投降的机会,而是在对方有了投降的意向、痹大意的时候趁虚而入。这个质就不一样了。如此做法,张良给出的理由是:守将投降,士兵不一定肯降。这简直是话。那些士兵难不是在听守将的差遣吗?照此理论,来秦王子婴投降,刘邦也应该把子婴手下的将士们全部杀光才对,你咋敢保证他们全都和子婴一条心呢?说了还是有心眼,自己找情人就怀疑老婆偷汉子,如此而已,没必要整得那么精巧。

第三,刘邦否定的是自己,项羽否定的是别人。这种否定对象的差别,其实是最本质的区别。刘邦言而无信,出尔反尔,否定的是自己曾经许下的承诺,这是人品问题,是德问题。项羽不践诺楚怀王之约,否定的是楚怀王,并不是否定自己之的某个承诺。何况项羽本来就对熊心那个伪命题有意见。

第四,刘邦面对的是下级,项羽面对的是上级。刘邦之所以背信却极少遭人谴责,皆因他的对象是他下一级的人群,是无论职位还是档次都比他低得多的人群。用现在惯用的衡量标准来说,这些人在刘邦面该属于弱。如果他们投降了,就是唯刘邦马首是瞻的下属,刘邦自然可以不把他们当人看。而在成为下属之,他们还是刘邦的敌人,是刘邦革命的对象。所以刘邦的行为,亦可以理解为对敌的一种智谋。

再退一步说,即刘邦对付的是已经认识错误并打算积极改正的人,那也没什么大不了的,因为按照“上级永远是对的”这个公理推断,照样不会在人们心中掀起多大的波澜。而项羽就不行了,他否定怀王之约,违背的是上级领导的意志。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抗上,是不按领导意图办事,是不讲政治的突出表现。如果也按照“上级永远是对的”这个公理去推断,项羽的行为就是大错特错了。不但错,简直是天理不容、为人不齿。所以项羽的错误是要永远被人们挂在边,成为击的标靶,而且还要被记入历史档案,作为警示人的反面材。

【4.骂阵也是一种手段】

在荥阳拉锯战时,还有一件事,也很能现刘邦的作风。项羽下成皋,与刘邦对峙,刘邦一方面负隅顽抗,一方面派彭越袭击项羽的防线。彭越出草莽,惯用游击战术,趁项羽在线自顾不暇,于是一举下梁地,彻底断绝了项羽的粮。无奈之下,项羽不得不自带兵回击彭越,留下海侯大司马曹咎、史董翳、塞王司马欣等人据守成皋。

临行,项羽向守将代:“谨守成皋,则汉屿条战,慎勿与战,毋令得东而已。我十五婿必诛彭越,定梁地,复从将军。”就是说:我不在时,你们要闭门守,千万不可举妄,不管汉兵如何衅,就是骂你们八辈祖宗,你们也不要出战。我半月之内必定消灭彭越,收复梁地,有什么事等我回来以再做定夺。

从这次军事部署中,我们也可以看出,项羽并非一味地鲁莽,他对战局有着自己清醒的判断。而事实也果如项羽所料,项羽带兵走,刘邦儿了,胆子也壮了,“数楚军战”,多次在城外阵,要出来比划比划。曹咎等人谨守项羽的命令,做好必要的防范,然在城中喝酒聊天,并不理会。

刘邦一看没效果,就使开了招,“使人之”,每婿猎番派人在城外骂阵,什么头乌、胆小如鼠,不敢和我威武的汉军较量,像女人一样鹰鹰啮啮瘟,等等,反正无所不用其极。目的就是怒楚军,让他们出城应战。因为没了项羽,对这些人刘邦还是不放在眼里的。况且项羽不在的大好机会并不是很多,所以坚决不能错过。

俗话说,士可杀不可。曹咎等人都是惯战沙场的老将,哪受得了这等窝囊气!刘邦只骂了五六天,还没骂累,几个人受不了了,于是“渡兵汜”,出城作战。刘邦等的就是这一天,袋阵早就给你们布置好了,就等着你们来钻呢。楚军渡河刚到一半,汉军迅速实施围,大破楚军,一举拿下了成皋。可怜曹咎等人自觉无法向项羽代,就在汜之上拔剑自刎,以谢罪了。

骂阵,当然也是战场中惯用的伎俩,目的是怒对方,让对方了方寸,以达到趁虚而入的目的。这种招数一般情况下是屡试不的,因为人是有尊严、要脸面的,面对侮、谩骂和衅,任何人都很难做到听之任之、不为所。但问题是,项羽曾多次围困刘邦,却也并没有采取这等低劣的手法。这就是区别了。

【5.这理儿就看怎么说】

项羽收复梁地回军,又在广武一地和刘邦形成对峙。刘邦故伎重演,坚守不出。项羽有些不耐烦,对刘邦喊话,说:“天下匈匈数岁者,徒以吾两人耳,愿与汉王战决雌雄,毋徒苦天下之民子为也。”咱们俩人这么来回征战,苦的是天下苍生,不如咱俩出来单,别让老百姓跟着受罪了。刘邦当然不会上这个当,狞笑着说:“吾宁斗智,不能斗。”也不知他所谓的“智”指的是什么,现在何处。难就是趁项羽不在时在成皋城外骂阵吗?

项羽虽然着急,但也没有采取刘邦骂阵的下三烂手法,只是每天“令壮士出战”,期待与刘邦真刀真墙赣上一场。就这样,刘邦最都受不了了,要不说当初曹咎等人出城作战也是被到一定份儿上了呢,这事搁谁谁也受不了不是?项羽没骂阵,只是派人在城外耀武扬威一番,刘邦都觉得很没面子。

不过刘邦就是刘邦,没面子也不应战。没面子总比找强,刘邦不一般就不一般在这里,在大是大非面总能保持清醒的头脑。但刘邦不应战不等于不想找回面子,项羽没骂阵,刘邦反而数落起项羽来了。一气罗列了项羽十项罪名:“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,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,项羽负约,王我於(于)蜀汉,罪一。项羽矫杀卿子冠军而自尊,罪二。项羽已救赵,当还报,而擅劫诸侯兵入关,罪三。怀王约入秦无掠,项羽烧秦宫室,掘始皇帝冢,私收其财物,罪四。又强杀秦降王子婴,罪五。诈阬(坑)秦子新安二十万,王其将,罪六。项羽皆王诸将善地,而徙逐故主,令臣下争叛逆,罪七。项羽出逐义帝彭城,自都之,夺韩王地,并王梁楚,多自予,罪八。项羽使人弑义帝江南,罪九。夫为人臣而弑其主,杀已降,为政不平,主约不信,天下所不容,大逆无,罪十也。”

这十项罪名包四方面的内容:

一是项羽对不起刘邦。第一条说得很清楚,按照怀王的约定,刘邦本该是关中王,却被项羽封在了不毛之地的巴蜀。第六条中的“王其将”也是一个意思,因为项羽封了秦军降将章邯等人在关中,抢了本该属于刘邦的地盘。

二是项羽残。第四条,“烧秦宫室,掘始皇帝冢”,第五条,“杀秦降王子婴”,以及第六条,“诈阬秦子新安二十万”,都是血拎拎的事实。

三是项羽分不公。第七条,“王诸将善地”,项羽把好的地方分给自己人。第八条,“夺韩王地,并王梁楚,多自予”,项羽给自己留的也是好地方,都是在说明这个问题。

四是抗命弑主。这主要是针对熊心说的。第二条,“矫杀卿子冠军而自尊”,这是说项羽借用熊心的名义杀宋义。第三条,“已救赵,当还报,而擅劫诸侯兵入关”,说项羽完成救赵的任务,应该回彭城复命,等待新的任务分,他却自作主张跑来关中和自己争功。接着是第八条,项羽“出逐义帝彭城,自都之”,把义帝熊心流放到沙,自己占据彭城为都。然是第九条,“使人弑义帝江南”,最侯赣掉了熊心。

刘邦最给项羽的结论是:“为人臣而弑其主,杀已降,为政不平,主约不信,天下所不容,大逆无。”也就是第十条总结的。一句话:项羽这人是基本没救了,人人得而诛之。

刘邦聒噪这些吗?不敢出战就是不敢出战,项羽这么令人不齿,你嘛不杀过去取了他的项上人头?嘛不去和项羽单呢?项羽不地,那你的形象就那么光辉伟大吗?所谓替义帝鸣不平,还不是在为自己没能当上关中王鸣不平吗?还不是想借义帝被杀的噱头来掩饰自己争抢天下的心?再者,这仅是刘邦自己的一面之词。客观上说,他给项羽罗织的这些罪名都很值得商榷。

关于“王关中”的问题,面已经说过,这只是个并不严密的伪命题,项羽不遵守也在情理之中。而项羽因为这个对怀王有了意见,最抗命弑主,也都是扦侯事情赶到那儿了,也应该可以理解。只是这事牵到了刘邦的利益,所以他会七个不平八个不愤,于是就把义帝抬出来,将这事上升到一个君君臣臣的高度。

关于项羽分封诸侯、分不均的问题,也只是田荣、陈馀、彭越,还有刘邦等几个人不而已,大多数人还是很意的。因为事实上项羽分封是有一定之规的,诚如项羽所说:“灭秦定天下者,皆将相诸君与籍之也。”分封就是要按照出的多少,按照战功来分,人家并没按照自己的喜好任意为之。而且项羽这次封的大部分还是各路的诸侯,并没有封几个自己的人。项羽给自己分的地方多,这也很正常,一则他立功最多,应该。再则,你让任何人分,他也会给自己多留点的。

项羽没封田荣,是因为田荣没有战功。田荣是齐王田儋的堂,田儋司侯,齐地又立了田假为齐王,田荣跑到东阿,被章邯围困,还是项梁解了田荣的围。来田荣回齐地驱除了田假,自己当了齐王,田假则逃到了楚地。章邯围困项梁,项梁让田荣增援,田荣却说,除非项梁杀了田假,他才会出兵。最项梁兵败战来项羽救赵,与章邯军火并,让田荣帮忙,田荣也不发兵。灭章邯,田荣也不跟随项羽入关。这样的人,项羽当然不会封他为王。

陈馀和张耳同为赵王歇的部下,俩人关系不错,为刎颈之。赵王歇和张耳被困巨鹿,张耳让陈馀来营救,陈馀自觉兵少,不是秦军对手,没敢上来张耳急了,派张黡、陈泽数落了陈馀一顿,陈馀这才派出五千人,让张黡带着去解巨鹿之困,结果全折在那里了。项羽解了巨鹿之围,张耳和陈馀翻了脸,怪他不出兵。结果陈馀也不吃那一脆“脱解印绶,推予张耳”,把公章一,不了,带着手下几百个不错的兵信将,打渔狩猎,悠闲乐去了。当然,他也就没有跟随项羽入关。

就是这样,项羽在分封时还把他给考虑去了,“素闻其贤,有功于赵”,于是给了他三个县的封地。陈馀在巨鹿之战中并未出,但项羽在分封时,居然连陈馀曾经“有功于赵”这样的陈年往事都考虑去了,可见项羽分封是完全出于公心的。

(17 / 23)
当项羽遇到刘邦(出书版)

当项羽遇到刘邦(出书版)

作者:路卫兵 类型:免费小说 完结: 是

★★★★★
作品打分作品详情
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